设计用于短命令的手势触觉反馈:通过腕带形可穿戴设备实现高效沟通
论文总结
研究机构
- Meta Reality Labs Research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混合现实环境下远程交互的手势识别,并评估了通过手环形式因素传递的振动触觉反馈在传达系统响应时的沟通效果。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手势的触觉反馈的新型人机界面,作为传统图形用户界面和语音UI的补充。实验以九个设计有隐喻意义的振动触觉模式为基础,并探讨了它们在单个手势交互中的识别准确性和在序列手势输入中的沟通性能。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振动持续时间和多手势序列长度对用户效率的影响,提出了针对年轻(<45岁)和年长(≥45岁)用户的反馈设计建议。
问题发现
- 缺乏关于振动触觉模式长度与识别准确性的具体报告,尤其是在用于序列手势输入时。
- 随着输入复杂度的增加,序列手势交互的沟通性能可能会下降。
解决方案
- 设计了九个基于隐喻的振动触觉模式,并通过内部讨论和专家意见进行优化。
- 通过用户实验对比不同振动持续时间(0.3s, 0.5s, 0.8s)和多手势序列长度(2, 3, 4)对识别准确性和交互效率的影响。
结果
- 发现较短的振动模式(如0.3s)在单个手势交互中的识别准确性较高,但对于序列输入,过短的模式可能降低沟通效果。
- 立即反馈策略比串联反馈策略提供更高效的交互,尤其是对于年轻用户和较短的振动模式(0.3s)。
- 通过年龄分组发现,年轻用户对不同反馈策略和模式时的识别准确性差异不大,而年长用户在使用0.3s模式时识别效果较差。因此,推荐为年轻用户采用立即反馈(0.5s模式),为年长用户采用串联反馈(0.8s模式)。
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振动触觉模式的长度对于序列手势交互的沟通性能有显著影响。设计时应考虑识别准确性和用户的年龄特点,以提供高效且无干扰的触觉反馈体验。这将有助于未来混合现实环境中手势界面的设计和优化。
举一反三
Q1:在设计具有高效沟通性能的触觉反馈时,如何考虑不同用户的年龄因素?
A1:在设计触觉反馈时,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用户的感知能力。例如,年长用户可能对较短的触觉模式识别有困难,因此建议为他们提供较长且易于区分的触觉模式。
Q2:对于序列手势输入,如何平衡连续性和易用性?
A2:在设计时,可以通过提供即时反馈来保持交互的流畅性,让用户在执行下一组手势前就能得到确认。然而,这可能需要较短的触觉模式以避免信息过载。同时,用户应能在完成整个序列后比较所有触觉模式来识别错误,以提供可用的上下文。
Q3:如何设计连续的手势反馈以减少用户的认知负荷?
A3:可以通过在手势间设置适当的间隔,让用户有时间处理和理解每个单独的触觉模式。此外,使用易于区分且与动作直接相关的触觉模式有助于降低用户记忆负担。对于复杂的序列,可以考虑使用即时而非串联的触觉反馈,以便用户能更快地确认并进行后续操作。
信息来源
内容由MiX Copilot基于大语言模型生成,有可能存在错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