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七年后的几点感悟
一年一度的自我总结又开始了,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七个年头,相比去年的关键词“新的对手”、“新的视角”、“新的机会”和“三十而立”, 今年的关键词是 “走自己的路” 、 “三本书” 、 “多方受益” 和 “分享知识” 。
** 走自己的路 **
两年前加入华为的时候,我发现了华为极度不适合我,我清楚地记得我入职第一个月后就跟HR说了我要离开的想法,入职五个月后再次跟HR以及主管提了这事情,而且那天我要去领奖来着。为什么我要用“极度不适合”,简单点说就是我是一个崇尚自由和平等的人,我想不到我为什么要被束缚着;第二是我不想彻底改变我的人格和价值观;最后我认为 ** 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 很重要。不得不说,任正非提及的 ** “惶者为王” ** 是我见过最有智慧但又很恐怖的词语,这个词语我真的认为能让人变成一头狼,但是我没什么兴趣,人生的选择有很多啊,为什么要让自己的青春活在惶恐当中呢?没必要吧,这个社会已经够焦虑了,活得像个人不好么?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出去?没错,你让公司可持续发展下去,那自己呢?
2020年的时候我就定下了目标,一定要在30岁结束前离开华为,尽管晚了9天但也算完成了目标。既然定下了离开的目标,那就应该在这两年里多跟厉害的人多学点东西,尽可能快地提升自己。那么,在这两年里我学到了什么?第一个是很重要的方法论,它可以分为五个步骤,接下来我以我前主管的口吻来描述一下:
- 为什么我们要做个事情?
- 为什么这个事情轮到我们来做?
-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
- 做这件事情你的优势是什么?
- 为什么这个事情轮到你来做?
其实上述总结一下就是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我真的认为这是一句很有智慧的方法论,它能够帮你想清楚你做什么才能比同事和竞品做得更好。如果在座的各位能客观、毫无逻辑漏洞地回答上述问题,我相信你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和团队优点和劣势在哪,但我不建议在座的各位拿这些问题经常灵魂拷问自己和别人。 第二个是一位我非常Respect的同事在创新上的分享(为了避免前同事看到这篇文章时有代入感,我觉得很有必要提及一下那位同事是许博): ** 找到组合中不同部件的优点和缺点,尽可能取长补短,而且是别人没做过的方案。 ** 尽管部件和流程的叠加确实能做出创新,但不足够产生合格的发明专利,你只有找到流程和部件中的问题并解决,而且这个方法是原创的,才能做出有技术壁垒的创新。怎么理解原创?那就是学术界和业界都没有的。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不断地研读专利和论文,知道对手在做什么,学术界在研究什么。 总的来说,在华为两年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后续我会进一步沉淀我在华为学到的东西并学以致用。在我心里华为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很多人不理解华为为什么能做到中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我都会拿两个数据跟他说明:第一是华为有数千位博士;第二是华为2021年在研发上的投入是1427亿,雷军在2022年1月宣布未来5年研发投入预计超1000亿,这也意味着每年平均下来超过200亿。所以为什么华为厉害?因为它可以靠人才、金钱以及强大的方法论帮它做到第一。 在离职前我有迷茫过是否提离职,但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理由真的很简单,就跟婚姻一样,如果不合适,何必在一起呢? 世界很大,一定要探索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
** 三本书 **
今年初我出版了个人第二本书《前瞻交互:从语音、手势设计到多模融合》, ** 第三本书应该会在年底出版 ** 。第三本书其实是我第一本写完后最想写的内容:设计+技术,设计师怎么站在计算思维和技术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没想到写着写着竟然把怎么做好智能交互设计给总结出来了。这里我大概说一下做好智能交互设计跟传统的交互设计有什么区别:传统的交互设计更多是站在界面布局和流程的角度去设计,这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设计,但智能交互设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设计师更多需要基于“准确率”和“兜底”两个关键词去思考自己的设计。怎么理解?也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提升人工智能的准确率并符合用户的意图,所以设计师更多的是设计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机。如果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期待一下年底我的第三本书。 如果大家要问我为什么急着写完三本书,我可以把我的想法告诉大家:我希望在30岁结束前写完三本别人没写过的书籍,主观来说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客观来说这件事情好像没多少人做到,它有可能让我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下去。
** 多方受益 **
我最近发现我好像比较擅长想一下多方受益的事情。为什么要多做多方受益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没兴趣做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只有一个能相互帮助且获取较大利益时才能驱动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当每个人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时它们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去年7月成立的学习小组 DESIGNERO 仍在健康发展着,组里的成员只要每周贡献一篇论文总结就能获得其余成员的论文总结,这对于跨学科的快速学习有着较大的帮助。目前论文库里已经有了300多篇论文总结,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能翻倍。 第二个事情是我最近在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作者在合著不同方向的智能设计书籍,专家能把自己的经验更多地分享出去并构建自己的影响力,作者和我能从书籍的撰写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对我来说我能更宏观地知道智能设计在不同领域是什么以及能做什么。当前合作模式已经在智能座舱这个领域顺利地跑通,我也希望能将此模式更好地复制和沿用到不同领域的书籍中。
** 分享知识 **
在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写书时,我对于专家有个诉求就是这名专家需要找到该领域内更多的专家做专业的知识分享,例如在今年的六月和七月份我联合Mixlab的Shadow、王亚辉博士一起邀请了两位智能座舱专家做汽车总布置、仪表盘的分享,这两场的分享时间分别是100分钟和50分钟,而且分享的内容都是基本 ** 在外面的行业分享听不到的 ** 。 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第一我希望我和作者能在这些专业分享上学到东西,这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写书;第二对于分享嘉宾来说我们会联合地对这次分享进行推广,这样分享嘉宾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而且核心的分享内容会沉淀在书里被更好的传承下去,基于此分享内容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说到底还是多方受益带来的好处。
除了基于直播的知识分享,我也正在做知识星球的事情。在成为设计师的7年内,尤其是写书的4年里,我陆续收集和阅读了不少跟人机交互相关的书籍、论文、文章和网页,可惜没有很认真地做归档。为了能让自己更便捷地获取知识,我决定把以前收集的材料在知识星球内进行整理和标签化,目前已经3个月已经整理了 ** 500多条知识 ** 和 100个标签 。为什么用知识星球?因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使用该知识库。但是这个星球是付费的,因为我认为知识库就跟一个产品一样,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才能让一个产品持续地发展下去,所以收费是必然的。如果对知识星球感兴趣可以使用 以下优惠券 进行购买。
由于前两年在华为不方便写公众号的缘故,导致我的公众号内容基本处于断续更新的状态,离开华为后我打算每个月把我最新的想法和最新掌握的知识沉淀下来,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设计师。主要的分享分为两种:第一是公众号的分享;第二是面向知识星球用户的视频直播,主要是对公众号传播的内容做更有深度的讲解和答疑。举个例子,我在7月初分享了一篇接近一万字关于苹果如何做智能系统的文章,我可能会在7月下旬做相应的视频讲解和答疑。 最后,我想聊一下我对于个人可持续发展的一点看法。我觉得要做好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两点,它们分别是 竞争力构建 和 行业贡献 。怎么理解?竞争力构建更多是构建你的独特性,而不是将你的职位提升地有多高,即使你是某大厂P100,当你被毕业后失去大厂P100这个光环后你还剩下什么?最近为什么抖音涌现了一大批高管做“知识分享”和教大家怎么混职场?好问题,我也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以前不去做分享,现在却扎堆出现。什么是行业贡献?我个人的理解是专业地、持续地输出有价值、有深度、而且能够帮助行业进步(当然这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这些内容能被行业人士认可。当竞争力构建和行业贡献相辅相成后,个人品牌可能帮助你走得更远,这就是我理解的个人可持续发展。 成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文章的最后我想送给自己和各位读者两句话,分别是蜘蛛侠里的 **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 ,以及张艺兴说过的 “越努力,越幸运” 。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