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一名科技领域设计师的9年真实感受
从15年本科毕业到现在也差不多9年了,原本这篇文章应该是去年6月份写的,由于创业太忙和拖延症的问题拖到了现在,今天随便写写。
刚毕业的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名“非科班出身”的交互设计师,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工业设计背景的设计师凭什么认为计算机背景的交互设计师是“非科班”,在那时候全国就没几所高校教人机交互这门课,而且从学术界限来看,人机交互真的属于计算机领域,当然人机交互和交互设计不太一样。
先说说为什么计算机专业的我会跨界去找设计师的工作,其实原因有四个,第一是我只想做我感兴趣的事情,第二是我想找份轻松的工作,第三是我觉得毕业时不应该太看重钱,第四我觉得加入设计师群体会有趣得多。虽然二、三两点看起来有点得罪同行,但这真的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
到现在我还是很很很感激当时招我进百度的设计师 -廖毅(我们的廖哥,是位超级厉害的姐姐),以及很庆幸进入了百度这家简单可依赖的公司并加入了MUX这个大家庭。尽管我跟刺猬没什么区别,但身边的同事对我真的很好和很包容。
回望过去7.5年我有一个主观感受:决定一支设计团队的水平高低不在于业务,更不在于学历,而是 “ 摸鱼 ” 水平。设计师绝大部分是很有趣和很有个性的人,如果设计师像螺丝钉或者流水线的工人一样天天在电脑前面画稿或者写邮件,这对于他们来说一定是沉痛的打击。我特别喜欢会摸鱼和不加班的团队,如果你在下午3-4点去旁边的星巴克坐下喝杯咖啡发现你的设计经理或者设计总监也在这喝咖啡,然后可以坐下来一起聊天,那这个团队的氛围大概率会很好。有轻松和平等的氛围更能激发设计师的创意,这个结论我认为100%是对的。
不过我觉得在中国科技领域做一名设计打工人,挺没意思的。可能太多设计师都是“科班出身”?他们太关注“好看”,太注重拼技法,一个Icon和一个UI界面都能抠和争论个好几天。这里我举两个我身边的例子,一个设计总监(雕塑专业)据说因为一个像素辞退了一位设计师,另外一个设计总监让一个设计师改一个形象改了40多稿。可能这种工匠精神我不太具备和不太理解,在大一的时候我第一次用Photoshop临摹了一个Icon两小时,后面我直接果断放弃了UI设计师这条路,因为我觉得在浪费我的生命(当然,这是我的真实主观感受)。2022年我非常庆幸Stable Diffusion这样的AI蹦出来,嘿嘿嘿。
另外一个没意思的点是身边的设计师太过飘,直白点就是对科技和技术理解不到位,而且动手能力真的太差,导致了过多的“想当然”(这不一定是贬义词,你继续看就知道了)。因为在我看来,最后落不了地也是浪费生命的一种表现。 “ 想当然 ” 和 “ 创新想法 ” 是不一样的, “ 想当然”是你的水平导致的,但 “ 创新想法 ” 是团队一起拼搏的起点。虽然我觉得华为的氛围不太适合设计师,但在那里我感受到很强的一点,华为的绝对强大是允许你可以 “ 想当然 ” ,但你得接受失败和坐冷板凳,而且前提是你的 “ 想当然 ” 可以转换为“创新想法 ” 。 第三个没意思的点是在中国科技领域从事设计行业,天花板比谁都低,我就没见过有哪几个大厂的设计师能达到集团VP水平,可能是我见过得太少,或者说大佬都比较谦虚没有在公众视野露脸。但我觉得做一名成功的设计师就应该要有成为英雄的意识,而不是埋没在幕后。设计师就应该告诉全世界自己的天赋和作品,而不是所谓的面试“作品集”。 第四个没意思的点是设计师在整个组织里的话语权太低,除了上面没人罩着以外,我觉得关键是设计师处于整个流水线的中游,以及大部分人都觉得设计师是个美工,设计师的影响力怎么打出去呢?很难。 第五个没意思的点是整个行业过于浮躁。那些行业大会能不能讲点实际有用的东西?现在绝大部分的分享不是给公司产品打广告就是各种虚无缥缈的方法论。最近我了解了一下(主要是被 “ 邀请”),原来某些大会请的“嘉宾”(也就是Workshop的讲师)绝大部分被白嫖,可能大会主办方觉得邀请你是给你脸和让你提升你的知名度,你竟然反过来想着要钱?这个想法很不厚道啊。我一直觉得,中国科技行业的设计水平没提升上去,有很大部分是因为这些大会天天讲一些没用的东西导致的,大家都学不到东西,但学会了写PPT和包装自己。 第六个没意思的点是整个行业过于卷和割。在这十年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很多产品因为设计质量的提升逐渐让用户买单,但为什么设计同行却在各种9.9元入门到精通的课程?大家不应该是想着怎么提升自己的价值吗?怎么大家都在玩拼夕夕相互砍一刀?最后的结果大概率是HR甚至公司砍你几刀。 回想在职场的7.5年里,我应该是很幸运(更多是因祸得福)的,我做过APP、智能硬件、手机和车载系统各种项目,而且DAU从0到过亿的项目都做过,还去了华为的人机交互实验室体验了两年做真·研究的滋味,这样的经历让我成长了不少(最主要还是在华为的被迫成长)。但我觉得我最幸运是做了写书的决定,而且是30岁前写3本的决定。 做这个决定背后的动机很简单,身为设计师应该要有自己的作品,而不是用于面试的作品集,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你能不能很骄傲地跟外界说这个就是我做的。这个“做”不是指我是总监所以下面的人做的东西都是我的,或者说我参与过的项目都属于我做的,这个“做”应该是可以被历史承认的。所以离开了职场后我都不会说我做过什么项目,因为我知道只有那4本书是目前我的作品(另外加一本我主编的书)。 其实我真的有想过,如果回到10年前,或者说在另外一个宇宙里,我还会选设计师这条路吗?我相信聪明的我还是做出相同的选择,尽管这条路在前期挣不了几个钱,但我真的喜欢设计师这个Title呀,还有我一直知道我在设计上的天赋是很高的,虽然比做饭差那么🤏🏻(其实我一直觉得烹饪也是设计的一种,而且是真·多模交互,视听触嗅味觉都用上的那种),我不应该浪费和埋没我的天赋。 但是如果有的选,我会告诉自己一定要选择一条不轻松的道路,例如晚上除了写书,还应该多动动手,写写代码做点自己想做的项目(其实MiX Copilot是我在19年就想做的项目,这约等于我浪费了4年时间,这个话题我会在另外一篇文章提到),还有就是多发些文章到海外提升一下自己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多参加一些国际比赛…….想做和需要做的东西真的好多啊,可能更需要现在开始? 文章的最后我来立个Flag,我会赌上我的名誉(虽然现在我的名誉不值多少钱)来做好MiX Copilot,我相信在未来MiX Copilot一定是我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希望大家敬请期待。